绿色建筑设计咨询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海绵城市设计咨询

​ 海绵城市(sponge city)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装配式建筑设计咨询

前期策划阶段:在项目前期开展装配式技术体系选用、预制装配指标策划、预制装配式投资及增量成本估算、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咨询。 建筑方案设计咨询:根据要求初步确定预制构件设计范围,提出方案修改建议。 施工图设计咨询:落实预制率、装配率、配合全专业出构件平面、立面拆分图、配合甲方报送主管部门验收资料形式审查。 BIM技术:项目建设全过程运用,包括设计、制作和施工阶段。

能效测评

(1)能效测评:对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性指标进行计算、核查与必要的检测,并给出其所处等级的活动。 (2)建筑能效实测评估:对建筑物实际使用能耗进行实测,并对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进行现场检测与判定。 (3)建筑能效标识:依据建筑能效测评结果,对建筑能耗相关信息向社会或产权所有人明示的活动。

节能评估

节能评估,是指根据节能法规、标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或填写节能登记表的行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节能登记表及其登记备案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节能绿建验收咨询

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是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部分,是在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竣工后,由相关部门组织专项验收人员,对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否合格以及相关参数是否达标进行评估并验收的行为。随着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部门都已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验收纳入工程质量验收中,同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规划设计、消防安全等分部工程列为同等重要的验收环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是工程竣工核验的前置条件,验收未通过的项目不予竣工核验,不得投入使用或销售。

节能检测

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各省市地区的建筑节能验收办事指南,节能建筑中使用的材料、设备、设施等除了需进行常规的物理性能检测外,还需进行热工性能的检测,它是保证节能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检测应为监理见证送检,作为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

LEED咨询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TM,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以及商业化最为广泛的评估标准。LEED认证作为权威的第三方评估和认证结果,对于提高开发商的知名度和建筑本身的声誉,节约建筑运维成本,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筑物理环境分析

根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有关规定,针对拆迁范围面积不小于10公顷(1公顷为10000 m2)的更新单元,应进行建筑物理环境专项研究,并应作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文件的一部分。规划物理环境专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分析工具,从规划层面对项目总平面布局的物理环境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和技术措施,同时研究确定项目的绿色建筑目标,优化项目的城市基础谩施,协助甲方达到政府规划审批部门的要求。

节能与绿色建筑审查

依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规定,项目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强制性要求作为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各地分别建立了施工图节能专项审查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某些地区将绿色建筑的审查和验收也纳入进来,形成了闭合的监督环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审查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的第三方单位,对项目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达标情况进行技术审查。可以减少甚至取消委托单位设置专门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审查技术人员或部门,提高审查质量的同时节省成本支出。

环保验收咨询

(1)制定现场调查计划,对项目环评及其批复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2)对项目周围环境及本工程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有效监测;

BIM咨询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